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材料:第四章

http://teacher.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教师频道  作者:  2013-01-09  字体: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一 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与类型

  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不同,知识可分为具体知识和理抽象知识

  所谓具体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所谓抽象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根据知识的功能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此考点易出选择题)

  ①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②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③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3、知识的表征储存(此考点易出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4、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二)知识学习的种类、过程、作用

  1、知识学习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此考点易出选择题)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此考点易出选择题)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2、知识学习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在理解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这一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同化,通过同化-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使其在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找到位置。

  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在应用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

  3、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二、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概念

  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条件: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二)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

  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此考点易出判断分析题)理解的生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环节:

  (1)提取相关知识经验进入短时记忆(当前的工作记忆)。(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在这种注意和知觉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作出有意识的控制和努力。(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4)学习者要先试探性的建立这种联系,进行试验性的意义建构。(5)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解过程不只是信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单向流程,而是新信息与长时记忆内容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1、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四)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

  (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策略(此考点易出选择题)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此考点易出选择题)

  (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

  (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3、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五)概念的理解与教学

  1、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要素:名称,内涵,外延。

  2、概念学习的方式: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此考点易出选择题):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学习者可以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概念同化:学习者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3、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重点,此考点易出论述题)

  (1)概念分析;(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5)比较

  (六)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此考点易出论述题)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1)常用的直观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供直观时须注意的事项

  ①首先要注意直观对象呈现的模式

  ②注意词与形象的结合

  ③注意培养学生对直观对象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①顺序观察法②素描观察法③连续长期观察法④实验观察法⑤操作观察法⑥比较观察法

  2、运用变式与比较

  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教师人才招聘 

教师人才招聘

教师资格完美备考方案 教师招聘考试每月大事记 教师面试问题 教师面试技巧
高校教师招聘网络推荐季 师范生报考指南 人气排行 师范院校月人气关注度排行榜
教师招聘系统高校评选 教师心理健康:压力 倦怠 特岗教师报考指南 常见问题
教师招聘频道精彩专题汇总 教师导航 教师招聘指南 免费师范生指南 招聘 专业
教师入编考试 招聘考试 教师旅游 “特岗教师”要有特殊保证 中国大学排行榜 600强 师范类
全国高校海外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 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助人员名单 报考指南 统考分析 答辩技巧 真题

收藏此页   好友分享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每周四发刊中小学教师招聘电子周刊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