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核心考点及试题(5)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  2014-09-10  字体:  

  第五章 课程

  核心考点

  1.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课程类型

  根据任务,可以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可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4.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

  5.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6.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i,J1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② 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③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 )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3.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 )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可以套用。

  2.【精析】C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精析】B这句话是加里宁说的。

  4.【精析】B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即崇高的职业道德。

  5.【精析】A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设有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和保证。

  6.【精析】A正是社会对个体的客观需要,才促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发生。

  7.【精析】A教师要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广泛准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基本技能,这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是他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8.【精析】B教师在校外活动中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二、填空题

  1.语言 2.向师性

  3.主体 4.授受关系

  三、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四、论述题

  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知识上,老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是这一过程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学生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参与,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一人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上会互动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等作出的反应也深深影响着教学者。

教师人才招聘 

教师人才招聘

教师资格完美备考方案 教师招聘考试每月大事记 教师面试问题 教师面试技巧
高校教师招聘网络推荐季 师范生报考指南 人气排行 师范院校月人气关注度排行榜
教师招聘系统高校评选 教师心理健康:压力 倦怠 特岗教师报考指南 常见问题
教师招聘频道精彩专题汇总 教师导航 教师招聘指南 免费师范生指南 招聘 专业
教师入编考试 招聘考试 教师旅游 “特岗教师”要有特殊保证 中国大学排行榜 600强 师范类
全国高校海外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 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助人员名单 报考指南 统考分析 答辩技巧 真题

收藏此页   好友分享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每周四发刊中小学教师招聘电子周刊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